说来也怪,这几年家长对老师的态度正走向两个极端。
有的家长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、送花、送温暖……老师们笑而纳之,有的老师还会在朋友圈展示,表达谢意,结果适得其反,引来网友质疑。
也有的家长因为老师布置作业多、让家长辅导孩子、安排家长批作业……内心很是抵制,有的家长甚至露脸发视频批判这种现象。
两种表现,归根到底,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。
今年5月开始,广西某学校就有学生家长提议捐款,以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,每人标准是360元,并在微信群不定期公布捐款学生家长和未捐款学生家长名单。
有了提议,就必然有支持者和反对者。
支持者慷慨解囊。
调查发现,高三年级25个班全部存在这种现象,捐款数额已经达到70余万;
反对者内心抵触。
“你捐你的,我不捐就发名单通报我?这是道德绑架。”于是,举报就成了很自然的选项。
捐款到底作何用处?
据1907班的情况,班主任未向学校汇报,私自代收这部分捐款,准备发给各科任教老师。
也就是用于给老师发现金福利。
这是几十年未有过的怪现象,以往捐款那叫“赞助”,多用于学校建设、教学条件改善或者集体活动花费等方面,直接给老师“加鸡腿”是绝无仅有的。
这种做法是否妥当?从当地通报的内容看,违反了上级通知精神,属于违规收费。
但有个问题是,这并非老师主导的“收费”,而是家长自发、有组织的赠予行为,把责任扣到老师头上,又显得有点冤枉。
纵观这事,并非偶然,而是教育内卷化的必然结果。
1、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与课堂教学有关、无关的周边工作特来越多,老师的精力被严重占用,批作业、辅导功课这样的本职工作都无暇顾及。
天天忙来忙去,看似干了很多工作,但回头看看自己负责的教学任务,又感觉是白忙活。
2、“起跑线”被人为抬高。
“一切只为分数”成为主流,给了家长一个自我加压的理由,于是高价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。如果别人去了,自己不去,就会陷入“被抛在后面”的恐慌,于是自己砸锅卖铁也要去。
卷来卷去的结果必然是:大家都去了,又相当于大家都没去,只是起跑线更高了。
3、家长被捏住命门。
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,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优待,比如安排一个好座位、靠近学习好的同学、课堂提问、日常个别教育等。于是,有的家长就会单独给老师做工作,期望老师能对孩子另眼相待。
结局是:所有的家长都这么做,又相当于大家都没做。
于是,部分老师的心思没放到教学上,而是放到了办补习班赚外快上,家长也担心如今的教学环境耽误孩子前途,同时也不甘心花大价钱送孩子去补习功课,都期望老师回归课堂。
无奈之下,才会出现捐款送老师的现象。
当然,这种现象属于偶发,但其中隐含的逻辑,也说明了内卷的存在:我们这届毕业班的家长给老师捐款,老师必然教学更上心,成绩必然能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,学校总体成绩好了,我孩子的成绩也会跟着提高,这360块花得值!
唉!